跳到主要內容區
校友中心首頁 
【清華人故事館】新秀學者張筱涵 結合不同領域解決問題

【清華人故事館】新秀學者張筱涵 結合不同領域解決問題

專訪/陳千惠、楊子欣 外語21 撰文、攝影/楊子欣 外語21

【張筱涵小檔案】                   

學歷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06級)
清華大學生物科技所碩士(08級)
哈佛大學個體與演化生物博士

現職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圖片

大雨滂沱,開啟了梅雨季的序幕,也為悶熱數日的校園帶來一絲涼意。雨絲綿延影響了行人的步伐,卻沒有絆住張筱涵老師的腳步。身材高挑的她穿著條紋T-shirt和牛仔褲,如學生般綁著俏麗的馬尾接受訪問,身為年輕的教授,張筱涵帶著學者溫潤敦厚的氣質,在研究初放光芒之際,仍保有謙虛的態度,絲毫沒有一點架子。

與清大的深厚緣分

「我喜歡生命科學,但其實我很怕解剖,但當一切都小到分子層次了,就覺得滿喜歡的,那是我第一次做分生實驗,覺得抽DNA很有趣。」張筱涵回憶起從高中參加了清華大學的生科營後,就與清大結下了不解之緣,把清華生科系列為第一志願。

她笑著說:「緣分真的很奇妙,就像我現在的助理就是數屆後跟我相同座號的學弟。」她在求學過程中成績優異,尤其在數學方面特別突出,並將其運用在生物研究,在眾多以生命科學為專業的學生中異軍突起,順利被哈佛博士班錄取。

重視家庭觀念的她希望能就近陪伴家人,從哈佛博士班畢業後,便與丈夫獲得共識回臺就業,他們同時被數間大學錄用,而最後選擇清大任教的原因除了與母校之間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舒適自在的氛圍。張筱涵說:「做研究總會有起起伏伏,做很好的時候當然很開心,但如果能找到一個地方是做研究不順利的時候也能很舒適的環境,對於選擇職場是很重要的一環,而我覺得清大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圖片

研究成果防範新冠狀病毒傳播

張筱涵在今年初與臉書及哈佛大學合作,利用大數據進行新冠病毒防疫研究。臉書提供的數據包括了每八小時一次的使用人數、人群移動量及在同一地區聚集的機率,並利用數學模型推算出病原體的傳播,最後得出縣市內移動的接觸傳染風險不亞於跨縣市的遠距移動。她曾經嘗試與台灣的電信公司聯繫未果,所幸最後在她的哈佛博士後研究教授的牽線下,順利與臉書簽下數據使用協定,開始了這項跨國防疫研究。這項結合時事的研究讓張筱涵獲得了許多媒體的關注,但個性低調的她謝絕了許多採訪,她難為情的說:「比起在媒體面前受訪,我還是比較喜歡學術演講。」

張筱涵的強項在於結合基因體學與流行病學,發展新的方法分析病原體基因體以回答流行病學上重要的問題。「我的專長是結合不同領域,雖然沒有各領域的人才專精,但可以發現重要的問題並用其所知的方式解決。」她寫出一個可以利用基因多樣性估計病人被瘧疾感染次數的程式,目前被各國廣泛使用,也幫助她榮獲玉山青年學者的補助。

台灣生物科技研究在國際上的發展

張筱涵幾乎每年參加分子生物與演化年會(SMBE Annual Meeting),並多次獲得這個年會的獎學金。這個國際會議聚集了各國生物學專家,她很享受每年一次與各國學者碰面的機會。在頻繁與國外研究機構交流中,與各國學者互動、交流,增廣見聞;她也發現台灣在生物演化研究成果卓越,其中一個原因是中研院的李文雄院士及吳仲義院士的貢獻,帶動了台灣的學者在這方面的發展。

在清大任教的這半年,她坦言的確能感受到學生們對於未來的焦慮,她覺得在大學時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而當自己茫然無知時,應先跨出第一步:廣泛搜尋資料,參加相關活動來釐清自己的偏好,之後照著興趣發展是最自然而然也最有可能成功的,她真心說道:「我覺得當你把一件事情做好之後,機會是最容易出現的。」

她認為「專心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態度和「敢於嘗試改變」的勇氣,可以幫助自己在選擇時不過於徬徨緊張,認真投入一個領域後,就算發現不適合也可以隨時調整,因為人生不是在一個決定下就無法改變了,而是有無限多種可能。

圖片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