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校友中心首頁 
【清華人故事館】從化工、生科到美國專利律師 馬心華:Follow你的好奇心 跨領域不是問題

【清華人故事館】從化工、生科到美國專利律師 馬心華:Follow你的好奇心 跨領域不是問題

專訪校稿攝影/陳千惠;撰文/王思齊;圖片提供/馬心華

【馬心華小檔案】

學歷:

清華大學化工系學士
清華大學生科所碩士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School of Law智慧財產學碩士
Seattle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法學博士
現職
CEO, Shuttle Legal Services
經歷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法務處長
美國專利律師
馬心華

大學念化工,研究所念生命科學,去美國念的是法律(還念了2次),清華89級的馬心華不僅是美國專利律師,更在2017年成立了自己的顧問公司,這一路走來比一般人跳tone許多的選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好奇心驅使  從生科踏入專利

「其實我本身是很喜歡生物的。」談起自己的科系,馬心華笑道:「當初會選到清大化工就是剛好分數到化工,化學也還OK,就念了。」化工系畢業後,當時的教育風氣是繼續念研究所,馬心華便去報考自己有興趣的生科所,畢業後,在中央研究院擔任助理,一邊試著申請國外的學校。

某天,馬心華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一篇臺灣檢驗試劑公司被美國某公司控告專利侵權的新聞,他開始對「專利」產生了好奇,為什麼這家生技公司花了這麼多錢,好不容易開發出來的產品卻不能銷售?剛好當時在新竹有一個與專利有關的工作,馬心華便去應徵,也順利的進入專利事務所,開始接觸專利。

「做專利有趣的地方是,可以接觸到各種技術領域,像是半導體、機械、化學、通訊、影像處理等,你要在很快的時間內去學會這些領域的基礎知識,了解發明人創造出來的新設計,並把它轉換成專利的用詞,非常好玩。」馬心華笑道。

後來,馬心華有機會進到一家做國際專利授權談判的顧問公司,在幾場會議中,他深刻體會到,僅有技術的背景,在國際的智慧財產權舞台上是不夠的,「因為智慧財產權的基礎是法律,也就是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營業秘密法等等,你不懂法律,光懂技術,等於只懂一半。」也因為這個強烈的動機,馬心華決定前往智慧財產權法最為成熟的美國念書,也因此踏出了人生不一樣的風景。

只要有用到有興趣 就去學習

「當你有動力的時候,你就可以發揮自己無限的潛力。」因為過去工作經驗曾接觸到不少專利申請或國際談判案件,對馬心華而言,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教材,讓他在研讀智慧財產權法時樂在其中。「說實話,我在美國念法律時的用功程度,比我準備大學聯考還要認真很多。」馬心華笑道。雖然臺灣教育一向是從國小、國中一路念到碩士、博士,再去就業,馬心華卻認為,知道自己為什麼念書,或者先去工作一陣子,找到自己念書的動力再去深造,對他而言是更好的選擇。

取得智慧財產法學位後,當時臺灣非常需要有國際經驗的專利人才,因此馬心華回到臺灣,進入緯創資通公司擔任專利部門經理,負責建立專利團隊與執行專利策略。

智慧財產權,是科技公司整體法律策略的一個重要環節,常常需要與其他的法務部門密切合作。多年的經驗積累下,馬心華深刻體悟到法律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例如公司法可能影響到一間公司的營運權、契約法決定你簽的合約要如何解釋、國際仲裁有可能提供上法院之外的另一種解決問題管道等等。另外,跨國企業也需要注意其他國家的重要法規,例如反托拉斯法與個資法,一不小心都可能讓公司受到重傷害。

「法律其實可以是公司裡非常積極的策略,許多外國公司把法律視為商業手段中的一項重要武器。」馬心華表示。因外派到美國,馬心華決定更深入了解商業法和國際法,工作之餘就讀西雅圖大學法學院,順利取得法學博士學位,並在2013年接任緯創的法務處長。

平衡工作與生活  成立顧問公司再出發

當法務處長的工作範圍很廣,考慮的因素也不再限於法律層面。馬心華表示:「智慧財產權法比較單純一點,但到了跨國企業糾紛、投資、法遵等等,就不只是純粹的法律和技術,無法掌握的因素太多了,有時候我連作夢都在思考。當生活品質受到影響,我開始尋找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適當平衡。」在家人的支持下,2017年馬心華辭職離開緯創,休息了一段時間,在這六個月中他遊山玩水,投入三鐵,重新規劃生活的平衡。

2017年底,馬心華成立了顧問公司Shuttle Legal Services,定位在提供新創公司或中型公司的法律服務與諮詢,「許多新創公司一開始如果法律架構正確,把合夥人的權利義務規劃清楚,可以避免之後許多問題。」馬心華進一步提到,例如智慧財產權的佈局,許多公司知道要做,但沒有依據產業發展趨勢進行正確的佈局,其實很可惜。有一些新創公司不知道自己的技術價值,去找資金的時候,他們的技術價值有時候會被低估;或者與投資者/大公司簽訂不合理的合約,技術交出去了,但新創團隊沒有受到保障。

對於中型公司,馬心華表示:「有些公司缺乏國外糾紛的處理經驗,隨便找了律師,弄了一大圈之後才發現找錯了;花律師費事小,敗訴事大。我可以依據過去的經驗,考量預算的合理性,幫他們找到適合的合作事務所,並協助規劃訴訟談判和解策略。」他進一步解釋,今天如果一家公司想進入新的市場,它要注意哪些法律規範?它該如何著手?要自己進去、合資、還是去買一家公司?這些都是需要進行法律風險評估的,而他的顧問公司也提供這些相關的諮詢服務。

談到從臺灣到美國、從化工到法律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馬心華也分享自己的體悟:臺灣的教育比較會讓小孩去躲開挫折,久而久之,大家都害怕風險而只待在舒適圈裡。但是年輕人千萬不要害怕失敗或挫折,這就是你人生的一部份。就像柔道,學柔道你一定要先學會被摔,知道怎麼樣不會受傷,之後才能夠面對各種層級的比賽。

「人生有很多選擇,離開舒適圈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持續成長的第一步。」馬心華笑道。

北美基金會成立重要推手  為母校貢獻長才

2018年在賀陳弘校長的囑咐下,胡國琳、黃崑山、黃崇飛、謝書欣、朱凱勝與馬心華等六位校友成立「國立清華大學北美基金會」籌備小組,歷經數月的研討與準備,九月遞件至美國國稅局(IRS)申請免稅資格,在今年2月13日,基金會正式通過免稅資格。

在美國成立獲得捐款免稅資格的基金會,有許多繁文縟節,而清華北美基金會在第一次遞件便順利通過申請,幕後為這些繁瑣細節文件把關的重要推手之一,便是馬心華。

「美國的大學幾乎都是靠校友募款支持的,但臺灣似乎還沒有這個風氣。」馬心華笑道:「我覺得基金會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剛好我有這個專長,就來做義工了。」因為過去對美國公司法規的涉獵,又剛好有清華校友的引薦,馬心華義不容辭的投入基金會籌備中,為母校貢獻所學。「我過去受到許多貴人的幫助,所以一直都懷著感恩的心情,有機會當然要想辦法回饋社會。」

身為現任基金會的法律顧問,馬心華持續為基金會的運作流程提供建言,對制度和法遵的堅持,力求為基金會建立一套完整和互信的永續制度,標示著清華校友為母校回饋的新里程碑。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