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校友中心首頁 
【清華人故事館】 從研究鰻魚到生產蓖麻 生科博士鄧惠瑜的轉折之路

【清華人故事館】 從研究鰻魚到生產蓖麻 生科博士鄧惠瑜的轉折之路

專訪 / 陳千惠 撰文、攝影 / 楊子欣 外語21 照片 / 鄧惠瑜

 
 
【鄧惠瑜小檔案】
學歷: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所博士(09級)
 
現職:
清華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
鄧惠瑜

一片經過打磨的漂流木上,擺著數個極具原住民特色的十字繡包包,香氣撲人的玫瑰蓖麻肥皂,將整個空間浸染著醉人的花香,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鄧惠瑜仔細的擺設歷年來基金會的心血,希望以最完美的狀態呈現於讀者面前。有別於刻板印象中博士應有的嚴肅學究模樣,她穿著登山鞋牛仔褲,彷彿隨時都準備好野外探察。

鰻魚博士的挫敗開啟了踏上岸的契機

鄧惠瑜在博士期間主要研究方向是鑑定鰻魚的基因,跟在指導教授曾晴賢身邊,他們發現了一最新種淡水鰻「呂宋鰻

全世界總共有十九種淡水鰻,而鄧惠瑜身為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的研究團隊之一,於2009年在菲律賓呂宋島發現了第十九種呂宋鰻。原為感念其師祖──中央研究院黃秉乾院士傳授其DNA定序鑑定物種的分子生物學技術,乃將此一新種命名為黃氏鰻。無奈陰錯陽差之下,日本學者搶先在國際上發表了論文,依國際慣例,先發表者取得新種命名的優先權,故黃氏鰻就此定名為呂宋鰻

研究上的挫敗讓鄧惠瑜感到心灰意冷,身為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曾晴賢教授,便力邀具有科學知識背景的鄧惠瑜到基金會擔任執行長。正巧因八八風災,為了幫助原住民就業,屏東縣政府與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合作,展開了為期三年的生質能源作物試驗計畫緊鄰高屏溪畔的廢棄垃圾場,變身為蓖麻栽植試驗區。鄧惠瑜說:「把生質作物栽在封閉的垃圾掩埋場上,汙染就不會對人造成直接的影響,其產品又可做為工業利用,像蓖麻的用途廣泛,不只可提煉油脂,還可做為高級化工原料。

雖然同樣是生物專業,但從研究鱸鰻到生產蓖麻是否經歷過什麼辛酸血淚史?鄧惠瑜開玩笑地說:「從水裡面要游到路地上真的很辛苦!在實驗室時,我的度量衡頂多到毫克,現在都以公斤起跳;時間從養一次菌幾個小時,變成栽培一棵樹要數個月;而我的工作面積也從工作桌變成五公頃。」雖然「放大」的度量衡曾一度讓鄧惠瑜難以適應,但走出實驗室看到廣闊的藍天,也讓她轉換心情,一掃曾經的挫折。

鄧惠瑜05

鄧惠瑜學姐與恩師曾晴賢教授(右)合影


多元學術的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

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是一個結合公益與科學知識的基金會,由黃一農院士創立,基金會的董事們大多是教授。基金會所執行的計畫會因當時的董事長所處的專業領域進行發展,董事長結合自己的研究教學,使歷年來的各階段性計畫朝不同面向發展。

黃一農院士成立基金會旨在推廣優質的華文網路文化內容,故建置並管理「清蔚園網際網路知識園區」;而接任的傅麗玉教授,與黃一農院士率先發起八八風災後的救災工作,帶領清華師生五百人次前往災區幫忙,更在災後協助成立「小清華實驗專班」,培育偏鄉人才。

傅教授長年投身在原住民偏鄉教育,設立原住民華碩科教獎,和製作「吉娃斯愛科學」系列原住民族科學動畫片,投身原住民科學教育不遺餘力;目前的董事長為曾晴賢教授,他結合自己生命科學的專業背景,不只在八八風災後,在台東太麻里多良國小舊址,成立「向陽薪傳木工坊」,更與屏東縣政府合作「生質能源作物試驗計畫」。曾晴賢教授說:「雖然我們沒有對外積極募款,但如果社會有需要,我們也正好幫得上忙,就盡力而為。」

在八八風災之前,基金會便已相繼贊助推動「原愛布工坊」及「原愛木工坊」的工作,協助排灣族原住民販賣十字繡及木雕,望能創造在地工作機會,解決人口外流問題,使原住民族人在家鄉就能維持生計。八八風災因莫拉克颱風驚人的雨量,造成了152萬公噸以上的漂流木,基金會得到原科系64級校友──承德油脂李義發董事長的捐款支持,專款指定由林務局運用漂流木,協助原住民部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基金會執行下,在日昇之鄉──台東,成立部落木工坊,取名「向陽薪傳」,以社會企業經營的方式讓部落族人可以學習一技之長,提供就業機會,同時可以照顧部落裡的老人家。

除了向陽薪傳計畫和生質能源作物試驗計畫之外,基金會後來又執行許多植樹認養的計畫,更在2015年得到SEE阿拉善公益機構的贊助,於新竹香山的樹下里,開啟「活化曾受污染農地的試驗計畫」,在三公頃的農地上試驗無患子的栽培。由於新竹的工業發展對環境破壞嚴重,工業區尤甚,導致周遭的農地遭受不可逆的汙染情形,種植出來的稻米化驗裡頭重金屬的含量超標,當地農民欲哭無淚,只能被迫長期休耕甚至廢耕。因此基金會輔導當地農民將土地再活化利用,種植不易長蟲、具經濟效益、又不需大規模人力採集的無患子樹,而果實再由惠瑜博士研發製成產品。藉著基金會的專業知識協助下,期待當地農民能夠發展在地特色,創造經濟價值。

2017年,曾晴賢教授得到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贊助,帶領清華的同學前往屏東滿州的海岸公路,協助當地社區建造陸蟹的生態廊道,該設施可以降低陸蟹降海過馬路時容易被路殺的問題。惠瑜博士也跟隨這個計畫前去幫忙,更在隔年主持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委託,研究墾丁香蕉灣地區陸蟹生態廊道的試驗計畫。在此同時,也因為曾晴賢教授的研究室過往累積了近二十年的鱸鰻生態和養殖的基礎研究逐漸開花結果,所以惠瑜博士也把過去在這方面研究的經驗和能量,再轉投入這個極具產業潛力的新創產業上,相信在很快的將來,就可以看到有不錯的成果。

鄧惠瑜02

鄧惠瑜03

鄧惠瑜04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