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羅韶奇 攝影/龔昭元 審稿/陳正、陳千惠
【陳正小檔案】 1978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學士
華宇藥品(股)公司董事長 |
![]() |
陳正曾於世界知名藥廠「諾華」學到大公司的全球視野與扎實技術,後來加入化學70級校友孔繁建博士之新創公司「Genelabs」一起打拼、學會談生意的技巧;1993年有鑑於台灣人才資源與個人理想,毅然決然與夥伴回到新竹科學園區創立「健亞生技」,以「新藥研發,體貼華人健康」為理念,一步步產出治療紅斑性狼瘡、高膽固醇、糖尿病等GMP認證藥物,造福國人、嘉惠病患。
從有機化學到生技產業
回首清華的日子裡,陳正感念清華提供的「宿舍生活」,正因為同學間大多居住在誠齋可相互照應,促成自己與化學78級、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任廣禹等同儕至今感情仍十分深厚,聚會時能夠暢談當年難忘的學生時光。
在大學時期的陳正對於化學、化工情有獨鍾,在劉高家秀、劉兆玄、儲三陽、何世延多位老師的教導之下,更培養出對於有機化學的充分興趣,後來出國鑽研醫藥化學,逐漸走向生技產業。陳正認為生技產業不只是製造藥品,甚至可稱為民生、國防工業;正因為醫藥、疫苗等對人民健康影響的特殊性,受到政府嚴格把關,所以在健亞的股東選擇上,扮演政府單位角色的國發基金也成為重要的支柱。
看見台灣生技 走出世界生機
當初選擇回到台灣創立生技公司,其一是因為看見台灣科技人才的優勢,陳正相信「重要的是掌舵、選題的人」,若能招聘台清交等博士生,他有信心能夠以較低的人力成本,做到和美國哈佛、史丹佛媲美的研究成果;第二則是自身希望留在台灣生活,「以前只為歐美人研究新藥,現在該為華人造福」的心願。陳正發現,台灣因為長年來的頂尖人才集中於醫學領域,在臨床試驗上的實力甚至超越日本、大陸、媲美國際;但是目前最缺乏同時具有「醫藥、管理經驗且擁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因此他也鼓勵大家應該勇敢往國外嘗試。
陳正提到台灣的「興櫃」制度提供企業比起「上櫃、上市」更為寬鬆的選項,是生技類公司相當好的募資管道;然而他也感慨政治上,因政策更動的風險,反倒讓台灣不易像歐美、韓國等可以長年扶植、培養起一整個產業鏈,企業便需自立創新、合作連橫、找到切入的機會。
生技研究的未來趨勢:中樞神經藥物
在生技領域深耕已逾三十載的陳正分析:在1980年代以前,是胃藥、降血脂、降血壓、抗生素的天下;1980年代至今則是糖尿病、癌症、標靶藥物的盛行;那接下來的研究發展勢必將往「中樞神經藥物」進行。
中樞神經系統,例如大腦和腸道等因為具有身體防衛機制,會阻礙藥物擴散至指定器官,造成治療上的困難;然而如今眼睛病變疾病,例如:近視、青光眼的年齡逐漸下降、精神類疾病藥物的需求逐漸上升,生技研究便也不斷嘗試該如何打開身體屏障,讓藥物能夠達到預期的療效:如健亞生技便已在中樞神經藥物,包含失智、安眠、思覺失調、焦慮、癲癇等,提供具創新的新藥開發布局。
只要用盡全力 就沒什麼好後悔
身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陳正將健亞「成功」定義在「人們感受到『健亞生技』必要性的那一刻」,也就是假設健亞倒閉、有多少人開始擔心某項藥物不再生產之時,這表示健亞的產出已經達到足夠的不可取代性,影響周遭人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至於自己成功與否,陳正認為是要做到「榮神益人」,因為不同時空背景下會「成功」的企業沒有人可以預測,例如沒有人可以想像到國際大藥廠「諾華」早期竟是做農藥DDT起家的。「所以只要用盡全力,作鹽、作光,就沒什麼好後悔。」他強調。
從失敗中生存 然後找到永恆
生技產業高投資收益的另一面,同時存在著極高風險,開發新藥往往耗費巨資尚且曠日廢時。根據2016年數據:新藥研發成本平均為25.6億美元並耗時10年以上,因此也造成企業容易因為無法承擔製藥失敗的風險而驟然倒閉;有鑑於此,身兼行政院生技產業諮議會委員的陳正不僅首創讓健亞、中化、南光、永信、台灣東洋、信東等6家國內製藥公司組成產業聯盟,將國家衛生研究院開發的治療糖尿病新藥DRPR108,申請美國FDA核准執行第一期臨床試驗,讓相互競爭的企業卻能互相合作,藉此「共攤風險、共享成果」,讓中小型新藥研發廠商能夠與國外大廠比拚。
此外,陳正的企業哲學更是將「失敗管理」奉為首要,提早預估Plan A失敗後迅速切換成Plan B的策略進展,正因為謹慎的風險管理,一方面開發新藥,一方面將舊藥品應用在利基市場,例如:將美洲藥物改為亞洲人適合的劑量,讓健亞能夠在賺錢的基礎下,開發新藥。
創業過程中最挫折的經驗,是在紅斑性狼瘡新藥進行臨床三期時,「臨床部門一半員工的離去」是陳正創業過程最大的痛楚。當時部屬因為另有想法而離開公司、自行創業,他卻以「祝他好運吧!」的胸懷忍痛「割愛」,人事更動所造成的不便儼然成為公司營運的隱憂;想不到後來這些員工創立的公司國際精鼎受到國際大廠收購,成為全球第六大臨床服務公司,為台灣培育了相當多的臨床相關專業人才。
從患者的回饋中看見成就感
創業至今,陳正堅信著「只要順利處理病人未被滿足的需要,就會賺錢」,企業不僅背負著營利、對股東交待、在商場中求生存的壓力,更有其產生社會價值的「社會責任」;如同健亞開發的糖尿病、紅斑性狼瘡、中樞神經新藥等便已在「維持基本獲利」的前提下,同時造福少數族群對於特定藥物的需求。正因為「體貼」周遭人們,特別是親朋好友的痛苦,以此作為畢生努力的方向,便能從中找到「需求」、尋覓「機會」、甚至從患者的回饋中看見成就感,一步一腳印「從體貼周遭親友學到生命的智慧」。
「如果有人可以開發出『口服胰島素』,那真的是可以當成媽祖來拜了!」
陳正讚嘆地說著,糖尿病患者必須藉由「注射」方式輸入胰島素,非常不「人道」,清華大學化工系宋信文教授便以「口服胰島素」為挑戰目標。
產業出題 學界解題
談到台灣「產學落差」議題,陳正認為:應當由「吃葷」有實際市場經驗的產業「出題」,讓「吃素」偏重學術研究成果的學界去「解題」,一方面讓政府單位的經費運用之間能夠共享產出,如教育部、科技部普遍預算遠高於經濟部,如果能夠將研發能量充分轉為能夠實際產生價值的智慧財產權(IP),另一方面也就能營造出產學合作氛圍,共創生機。
最後提到生技產業的銷售,這更是在新藥成功後的另一大挑戰。好產品若行銷不當,仍無法成功。陳正舉例「市售維他命C大多為酸性而傷胃,而中性維他命C雖然不傷胃反而銷售不好。」便是因為廣告媒體已讓消費者將維他命C與糖果類營養食品綁定,「好吃」優於療效;其實新藥開發在臨床試驗的第一天即是marketing的開始,讓醫療單位有良好用戶體驗,未來成功上市時,才能大賣。目前陳正校友的兩位女兒也都在行銷學領域,學習從市場行銷回推研發方向的新思潮,未來或許可圓滿生技產業行銷之不足。
左起:龔昭元、羅韶奇(同學)、陳正(董事長)、陳千惠(校友中心執行長)
延伸閱讀
*Wiki(GMP認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AF%E5%A5%BD%E7%94%9F%E4%BA%A7%E8%A7%84%E8%8C%83
*Wiki(Blood-brain barri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ood%E2%80%93brain_barrier
*遠流出版《首創口服胰島素奈米載體,為糖尿病患帶來一線希望》──宋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