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複雜的,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政治。」現為鴻海科技集團人資長的夏國安,分享作為人資二十幾年來的經驗與觀察,彷彿一位在企業裡的史學家,娓娓到來公司內關於「人」的大小歷史。
——————————
遇到困難時,必須去面對它。了解困難,找出問題的癥結,尋求問題的解答。
——————————
清華三年
在清華研讀歷史所期間,夏國安印象最深刻的是與勞思光教授的可貴師生情。「當時和清華最大的連結是和先生相處的時光。」在清華就讀歷史所時,他經常和同學拜訪勞思光教授的西院住所,閒話家常、學術數。勞教授偶爾憶及往事題成詩作,也會與學生們分享其中詠懷的人事物。適逢社會動盪時期,勞教授透過機會教育,告訴她靜靜的支持也是一種支持,以個人經驗教她做人處事道理。如此亦師亦友的互動都令她感念在心。
當時以思想史作為研究主題的夏國安,花上大把時間研究「人」的思維,而歷史與他後來踏入的人資看似無關,實際上兩者關係緊緊相連。夏國安表示,史學作品中所記載的心學、理學,傳遞古代學者對「人」的解讀與剖析;而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必須了解企業中從高階主管到基層員工的想法,處理人際問題、化解人際衝突,兩者同樣是在處理「人」的問題。「我們總是沉默在龐大的史料中,面對這麼多的數據時,如何做好分級分類、歸納整理,是文科在講的語言。」
▲ 夏國安出席清大歷史所辦理的國際研討會,圖為報到時所攝。
▲ 夏國安校友(左一)與研究所同學合影。
多方探索 找出職涯一片天
畢業後夏國安首先到出版社擔任編輯,從寫企劃到上電視廣播節目,她一人身兼多角,在商業、人文之間來回擺盪。三年後,面臨職涯發展的分歧點,她選擇跳槽到管顧公司從事業務,嘗試並迎接新的挑戰,而這份工作也就是他投入人資的起點。誰能想到,打掉重練、剛踏出新手村的第一關,迎面就是2000萬的業績目標,賣的還不是房地產,而是聽都沒聽過的企業訓練課程。「當時,一個公司頂多只有算帳、發薪的人事,甚至『教育訓練』就已經是相當新穎、fancy的概念。」
在互聯網尚未發達,沒募資也沒線上平台的年代,賣課程賣出幾千萬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為此,夏國安拜訪園區各大公司,從寫提案書到提供解決方案,全部都由她一手包辦。三年業務經歷,養成他對主管敢問敢說的口才與膽量,和一雙洞察旁人需求的火眼金睛。從編輯到業務,培養出夏國安找出問題癥結、解決問題的能力,過去種種經驗都成了日後轉行人資的養份,看似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職涯經歷,都在未來的某一刻,成為了助力。
▲ 夏國安校友曾於台新銀行擔任人資主管。
▲ 夏國安校友任職於神基科技時,辦理Kick-off meeting。
——————————
解決問題、助人成長、make it happen
——————————
解決問題、助人成長、make it happen
「剛進科技業的時候,覺得每個字都是無字天書。」擔任科技業人資,對物聯網、程式一無所知的她,為了知曉各部門的需求,夏國安耐著性子,抱持著「子入大廟,每事問」的心態,問遍了整間公司。「聽那些高階主管講行話,一開始當然是鴨子聽雷,但聽十遍後總會知道要有樣學樣。」內化到後來,她甚至能在面試人選面前,畫出一整個產業流程圖,甚至被誤認成該部門主管。從毫無相關背景到對公司、對產業瞭若指掌,細探其原因,來自於她熱愛學習、不放過每個機會的心態。「當人遇到同樣懂行的人時,會願意說更多,這同時也是很好學習的機會。」
夏國安同時也提到,要當人資,除了「選、育、用、留」的基本功外,最重要的,還是樂於解決問題、助人成長的心態。「大概在第二份工作後,我發現自己喜歡解決問題,協助他人成長,推動事情進行,這同時也是我對於人力資源的定義。」回首工作生涯,她提到,「轉變」是貫穿這她整個生涯的重要關鍵,從碩論研究中國學風的轉變,進入職場後也是處理商業上、公司規模上的轉變。面對轉變,夏國安隨時都做好120分的準備,在有限的環境(公司)下,創造無限的可能與解決方法。
▲ 現任鴻海科技人資長的夏國安校友(左四),出席2023年電動車產業校際人才交流論壇。
鼓勵學弟妹多嘗試、多跌倒、多學習
在強調跨領域能力的今日,現在已有不少雙主修、雙專長的學生發展跨領域專業,除了是出自自身廣泛的興趣外,更是出於對未來出路的迷惘和擔憂。對此她鼓勵學弟妹好好把握在學的最後一二年,進到企業做滿至少半年的實習,真正認識一個企業的工作環境、職場文化,同時也勉勵學弟妹:「很多能力都是在嘗試不同工作時摸索出來的。想要做好就得學,趁著年輕多跌倒、多學很重要。」
夏國安校友簡介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1990學士)、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3 碩士),擁有跨產業超過25年的人力資源經驗,曾任訊連科技、神基科技、瀚宇彩晶、台新銀行的人資主管,現為鴻海科技集團人資長暨永續委員會社會小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