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師教育學院的傳承發展與未來展望

竹師自1940年建校以來,承載了臺灣教育發展的重要使命,現今作為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的一部分,其從師範學校到今日的發展歷程,不僅見證了臺灣教育的體制變遷,也成為時代演進的標誌。

原新竹師專新竹教育大學:高標準師資培育  全人教育的實踐

回顧台灣小學師資培育的發展歷史,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彭煥勝教授提到,從日治時代到解嚴前,師資培育一直被視為國家精神防禦的重要一環。在這段期間,政府採取公費培育模式,透過壟斷性的政策確保師資來源的穩定與優質,公費制度的設計讓清寒且優秀的學生有機會接受教育,也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成為傳遞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管道。而竹師雖然在日治時期的歷史相對較短,但自戰後以來,作為師範學校和師專,其在全台小學師資培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彭教授的研究中數據顯示,竹師的師範生入學考試成績在當時名列前茅,錄取率常維持在極低的比例,女生僅約5%至10%,男生亦在10%左右,當時的高錄取標準保證了學生學業基礎,而嚴格的師資訓練進一步確保畢業生具備出色的教學能力。竹師的教育模式特別強調教材教法(PCK)的訓練,使畢業生能夠直接勝任小學教師的角色,真正實現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減少學用落差。因此,在當時的小學教育界,校長們爭相延攬竹師畢業生,畢業即是「品質保證」的代名詞。

彭煥勝教授進一步說明,竹師的教育特色不僅體現在高標準的師資培育,更體現在全人教育的實踐與校風的塑造中。過去的師範教育重視五育均衡發展,包括德、智、體、群、美五方面,致力於讓學生在嚴謹的規訓下培養多才多藝的特質。學生的日常生活安排近乎軍事化,作息規律,早晨六點多起床,晚上十點就寢,並配合體育訓練與藝術課程,如音樂與美術等,當時的教育方式雖然壓縮了學生的自由空間,但有效塑造了學生的自律與全面發展;此外,竹師所在的桃竹苗地區客家文化氛圍濃厚,對校風產生了深遠影響,竹師學生在刻苦耐勞的環境中培養出堅韌的個性,其校風以「純樸篤實」著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竹師在師專時期設立了全台唯一的美勞科,為校園注入了創新與藝術的氣息,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也培育了全台小學美勞教育的師資,使竹師在藝術教育領域中展現出無可取代的地位。

圖一  彭煥勝教授

解嚴後,台灣教育政策逐漸開放,師資培育管道也變得多元化,公費培育計畫的減少對竹師產生了直接的衝擊,而在併入清華大學後,竹師原有的小學師資培育核心被削弱,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取而代之。學校的轉型雖然提升了學術地位,但也讓竹師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影響力有所下降,即便如此,竹師教育學院仍肩負著培養桃竹苗地區教師的重任。彭教授特別指出,當前教育環境對教師的要求愈加多元化,特別是在雙語教育與STEAM課程日益普及的背景下,竹師如何在延續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彭煥勝教授認為,在教育領域中,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是不可或缺的。竹師的教育學院在未來發展中,應繼續將師資培育作為核心發展基,除了要重視教育基礎理論的研究,也應著眼於如何強化與中小學現場的緊密連結。過去的「大手攜小手」模式正是竹師教育的一大特色,數理教育所的教授與小學教師緊密合作,進行教學臨床實驗,就是值得效法的成功案例,未來亦應繼續發揮這一優勢。在師資聘任上,也應平衡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的要求,若僅僅以研究成果(如I類期刊)作為評估標準,容易忽略教育實務的重要性。因此,學院應積極引進兼具研究能力與實務經驗的優秀教師,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學習環境,特別是加強師資培育機構、小學教師與實習生之間的合作,讓臨床教學的傳統得以延續並發展。

竹師的教育精神在於結合傳統與創新,延續歷史的優秀成果,同時面向未來的教育需求,在提升師資專業素養的同時,也應重新審視如何拓展對桃竹苗地區小學教育的影響力。作為一個具有悠久傳統的教育機構,竹師不僅應追求學術研究的影響因子,更應重視師資培育對社會的深遠影響。彭教授建議,在全球化與科技化快速發展的當下,竹師教育學院可積極結合雙語教育與STEAM課程,為未來教育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與專業能力的優質教師。唯有在傳承過去卓越的基礎上,積極擁抱變革,竹師才能在教育的舞台上持續發光發熱,成為全台基礎教育的中堅力量。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跨域、創新引領未來教育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以其前瞻性的教育目標,致力於在教育改革與創新中扮演領航角色,學院以六大發展目標為發展核心,涵蓋多元領域的跨界合作與創新發展,成為教育學院的新典範。

 

圖二 竹師教育學院發展目標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王子華院長提到,教育學院的目標涵蓋六大方向,包括培育具人文與科技素養的卓越師資、推動教育跨領域研究、發展國際化教學典範(如EMI課程)、推進跨領域與永續責任的社會實踐、重視人文關懷的人才培育,以及深化兒童與學習科學的跨領域研究。竹師教育學院的師資培育不再侷限於傳統框架,而是融入創新元素。例如跨領域的學科結合、雙語教學,以及與SDGs相符的教育計畫,都成為課程設計的重要考量,係因現代教育者除了需要紮實的專業知識外,更應具備開放的心態與跨領域合作的能力。教育專業與其他領域的結合,是從理解對方的需求開始,逐步在合作中發揮教育專業的價值,跨領域的實踐,不僅是創新的起點,更是讓教育更加多元化的重要途徑,同時,王院長表示,在學院的專業發展上,未來將更加注重學生的人文與科技素養的同步發展,特別是培養他們在全球化與數位化浪潮中的競爭力。

在學院規劃方面,王院長說明如何通過環境與課程設計促進跨領域學習與合作。竹師教育學院即將遷入新大樓,其設計理念強調「院核心」為主要運作模式,旨在促進各系所之間的高度互動,並通過核心課程如「教育國際視野」與「研究方法」等,讓學生跨系討論並展開初步合作。此外,學院計畫引入AI素養課程,幫助學生掌握AI基礎技術及應用,以應對未來多領域合作的挑戰。特別是在未來的教育環境將提供頂尖的研究設備與系統,例如國際通用的軟體系統,結合現有的腦波、眼動儀器等心智科學研究工具,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與研究能力,同時促進與國際接軌,能全面提升學生學術能力與實踐技能的關鍵。

對於師生互動與共同成長,王院長指出,新大樓的空間設計將打破傳統系所分區模式,促使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未來學院將規劃多個研究與教學中心,例如心智科學研究中心,為教師創造跨系合作的機會;此外,學院將推動研究獎勵機制,激勵教師進行高品質的學術研究與國際合作。透過這些努力,學院希望構建出一個更為彈性與創新的研究環境,促進學術突破與創新。在師生互動層面,學院也計畫透過工作坊與專題討論等形式,建立師生之間的深度連結與互動機制,從而提高教學與學習的整體效能。

學院也注重社會實踐與國際連結,院長表示,學院將持續推進與國際一流大學的合作計畫,並邀請全球知名學者前來講學,為師生提供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同時,透過推動國際教育實習計畫與雙語教學專案,讓學生在畢業後能更好地適應國際化環境,並具備全球競爭力。如今教育學院的使命不僅是培養優秀的教師,更要成為跨領域教育與研究的引領者,為社會提供具有深度影響力的創新方案。

圖三 王子華院長與筆者合影

王子華院長寄語師生,希望竹師教育學院能夠成為跨領域創新的典範──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在自身專業上精進,同時虛心向其他領域學習,實現專業知識的延展與融合,因為跨領域的合作不僅是加法的效果,更是乘法的化學反應,能夠創造出嶄新的知識與可能性。教育學院的未來,寄望於這種融合與創新的力量,讓師生在全球化與多元化的教育環境中持續前行,為台灣與世界的教育注入新活力。

撰稿:劉淑青(教育與學習科學學系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