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新竹師範專科學校校門
歲月在無聲中流逝,季節在匆忙中更迭。歲月是個載體,記錄了這塊三角形土地上竹師人的生活經歷,容納了多少竹師人的酸甜苦辣,承載了竹師人的情感。2016年11月1日新竹教育大學併入清華大學,具有76年歷史的新竹教育大學正式走入歷史。竹師歷經新竹師範學校、新竹師範專科學校、新竹師範學院、新竹教育大學共四個階段時期,新竹教育大學的歷史可說是台灣教育史重要的一頁,也見證了台灣小學師資培育政策與制度的轉變。
圖二:校門設計模型
筆者在民國六十九年到本校美勞科任教,到現在已經四十幾年了,退休之後仍在藝設系兼任。我們的校地是一個倒三角形的地形,那年筆者到校服務時舊的校門口正好在三角形的尖端(圖一),是個很小的區域,雖然小但是感覺很溫馨。為何校門會改建?是因為當時的食品路接到南大路時因為鐵路的阻隔就中斷了,呈現’T’字形路口'跟四維路並沒有相通。之後市政府要建四維高架陸橋,必須拓寬馬路,於是把校門口的對面一排民房拆了,我們的校門也要配合拆除往後退十幾公尺。當初學校有請建築師來設計校門,但校方並不怎麼滿意設計圖,總是覺得校門應代表學校的精神,外人設計缺少深層的寄望與意義。因為筆者在美勞科任教,學校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找我幫忙,譬如:體育館的蔣公遺像被球打破了,他們請我修補;國父遺像太小了,他們也找我重畫一張一百號大的國父遺像,甚至我們行政大樓磁磚的顏色、裡面的廁所、地板顏色等等也都來找我幫忙,所以校門口的設計就找到我了。當初設計時,也有考慮到類似像清大那樣高聳紀念碑設計的方式,我設計了兩片抽象的竹子互相錯開靠合構成一個標示碑,但是我還是覺得我們的門口位在尖端很小的範圍,設立一個門口再設立一個標示碑,可能妨礙到行人與車輛的通行,尤其是校門口剛好位於地震斷層帶上,碑體太高是很危險的。所以筆者還是覺得校門應該有個「門」的樣子,於是設計出一個大門加上兩個小門,三體互相共構比較穩重,最後呈現出現在校門的草圖(圖二)。那時候的總務長是黃萬益前校長,他很重視這個校門口的工程,盡力籌經費完成。校門未改建前的警衛室緊鄰車道的旁邊,也因為校門口車道與人行道的改變,所以警衛室(圖一門內右邊)必須往後移了好幾公尺。於是挖開地基以木樁當滾軸往後移。當時的顏秉璵校長親自看到房子往後移動好了幾公尺。他說:「我年紀長這麼大,從來沒有看過房子真正的在搬家。」,後來警衛室因為蓋綜合教學大樓不見了。
圖三:新竹教育大學校門
因為我們是師範學校,學生經過幾年的培育以後,畢業生走出校門口應具有身為師表的涵養及氣度。筆者希望校門口的內在精神能呈現出老師的特質與風範,表現出端莊的、樸質的與沉穩的態度。於是筆者把這幾個要素融合在一起設計出對稱的校門口,端正但不具威嚴。材質是採用洗石子的方式,洗石子比較接近自然、樸實的感覺。筆者把校門口的設計當成公共藝術的作品,希望在藝術品下不停的穿梭經過的學生們,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圖三)。
上個世紀省政府培育了很多樹苗分散在各個學校,本校承接了大量樹苗分別種在行道路旁與進校門口右側(現在的綜合教學大樓原地),樹種很多有如處在森林的學校。椰林大道是進入校園最具代表性的景觀,據說早期的師範學校稱這條路為「尊師道」,因為路的兩旁種植了72棵的大王椰子樹,象徵了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尊師道也寓意了對知識和教育的尊重,以及對師長和前輩的敬仰。但因為當時擴寬馬路與改建兩條人行道的需要,移除了一排樹,至今椰子樹只剩右邊27棵,左邊29棵。
校門雖是一種人造建物的構成,同時也是一種透過想像創造內在的空間,投射出不同時代竹師人的夢想,體現出竹師人的價值觀與心理狀態。其實竹師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固定不變,竹師是處於持續在轉換、凝聚、演進,以及成形的狀態中。從五專改成師範學院,再從新竹教育大學再改成清華大學,在這段時間,在生命與生命的接觸當中,竹師皆能繼續給予學子學習、啟迪與影響。當時多少學子進入校門尋找真理,知識與智慧,選擇成為自己,學成之後擁抱著夢想走出校門,完成自我實現的理想。從事教育或藝術創作主要目的是和人交換故事、交換生命經驗,相互學習、成長、包容。透過教育思索世界是什麼?生命是什麼?反覆檢視自我,沉澱自我、從中尋找人性是什麼?生命是需要什麼?
竹師扮演著國小師資培育與教師在職進修的培育搖籃,也提升台灣小學優秀的師資素養,為台灣國民教育普及發展與人力資源的精進做出貢獻。在這塊土地上每一個日子裡人與人交流的對話、付出和接受的情感,都累積在這塊土地上形成歲月的痕跡。我們仍應保持毅力,永不放棄,懷著希望,勇敢的面對一切改變,透過體驗來擴張自己的內在。校門讓我們呈現某種「共同意識」的事實,就因為集體意識讓我們永結同心。
回眸校門,雖然門牌上的校名是有點陌生,但衝不散我們的情感。校門裏面的過去、現在,乃至相當長的未來,以及你聽說過的,沒聽說過的,見過的人,沒見過的人,都曾經在這個小三角形的土地上出現。校門見證了時間的運轉,一個周期又一個周期。我們從那裡來?往哪兒去?記憶裡還是有未來。
雖然你不是常常想起
但你知道
它一直都在
撰稿:藝術與設計學系 兼任教授 黃銘祝 2025 0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