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發展「科技藝術」跨域人才培育 邁向全方位的藝術跨域研究
藝術學院的歷史背景,可追溯至1965年8月,「臺灣省立新竹師範學校」升格改制為「臺灣省立新竹師範專科學校」所設立的「五年制國校美術師資科」,後於1987年7月,升格改制為「臺灣省立新竹師範學院」所設立的「美勞教育學系」,1991年7月,改隸教育部成為「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延續「美勞教育學系」的師資培育功能。2005年8月,經行政院核定通過更名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成立教育學院、理學院,以及人文社會與藝術學院的同時,轉型成一般大學的非師資培育架構。人文社會與藝術學院包括中國語文學系(所)(原「語文教育學系」),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原「社會教育學系」),藝術與設計學系(原「美勞教育學系、所」),音樂學系(所)(原「音樂教育學系」),以及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2007年8月1日新增英語教學系。「人文社會與藝術學院」雖然包括其他人文領域的系所,但可謂藝術學院的雛型。隨著2016年11月1日,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合校,同時在南大校區(原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區)成立「竹師教育學院」與「藝術學院」,使得「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成為全國頂尖大學唯一的藝術殿堂。「藝術學院」以培養優秀美術設計與音樂人才為宗旨,設有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設計組、碩士班及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音樂學系(學士班及碩士班)。隨後,為了因應國際藝術趨勢,發展「科技藝術」跨域人才培育的目的,2017年(106學年度)成立「院學士班」,開始招收科技藝術學士班學生,2021年(110學年度)起,分為「科技藝術組」、「藝設跨域組」,以及「音樂組」,2022年(111學年度)更成立「科技藝術研究所」,並積極規劃籌設統合藝術與設計、音樂,以及科技藝術,具前瞻性藝術研究的博士班,朝向全方位的藝術跨域研究方向邁進。
圖一:美術館(圖片來源竹師美術學會會刊2,1982年,頁10)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藝術學院所屬系所的組成演變依序是美術(美勞、藝術與設計)、音樂、科技藝術。其內容可以由學制與時代背景的不同,看出課程、師資,以及軟硬體設備與發展方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課程方面,藝術與設計系最初的源頭是以培育師資為目的的「國校美術師資科」,亦即傳統「美術與勞作」的師資養成。因此,課程內容涵蓋畢業後成為一位「包班制」的國校美術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學科(語文、社會、數理、美勞以及體育、軍訓等),教育專業學科(教育基礎、教育方法、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等),以及分組選修課程(美勞概論、色彩學、工藝與製圖 設計等等)。新竹師範學院時期的「美勞教育學系」,仍以培養國小師資為目的,延續美勞教育的精神,特別著重「美勞」與「美勞科教材教法」,期間先後開設「四十學分班」(提供國小教師暑期在職進修),在「國民教育研究所」名下開設「美勞教學碩士班」隨後改隸屬新成立的「美勞教育研究所」,以及後來成立的暑期碩士班「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前者的發展方向及重點為:「重視藝術與人文素養及美勞教育價值與美育推廣之實務研究,培養美勞教育專業人才,啟發研究者對美勞教育之多元發展。」;後者則以教師在職進修的教學實務為課程設計原則,重視藝術、人文素養及美勞教學實務之研究,培育人文素養與藝術學習領域之專業師資。各班的課程仍以「美勞教學」以及教育部實施「九年一貫」以後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為主。新竹教育大學時期,因師資多元培育而轉型,隨著更名為「藝術與設計學系」,課程內容也因「藝術」與「設計」而分為著重「繪畫」的「創作組課程」與著重「工藝設計」的「設計組課程」。清華大學合校後的課程結構則除了增加跨領域課程之外,在「創作組課程」中增加數位媒體、策展實踐、藝術行政等等相關課程;在「設計組課程」中增加電腦輔助設計、人工智能輔助設計、機電互動設計、品牌企劃與行銷等等相關課程。
圖二:美教系/藝設系館
音樂學系在新竹師範學院時期的音樂教育學系的課程,除了音樂專業課程之外,特別著重「音樂」與「音樂科教材教法」等,以培養國小師資為目的的課程,新竹教育大學時期,轉型發展更名為「音樂學系」,課程仍大多延續音樂教育學系的課程架構。合校後的音樂系課程除了重視鋼琴、聲樂、弦樂、管樂、室內樂等專業科目,以及管樂組、擊樂組、弦樂組、作曲組、鋼琴組及聲樂組,各組樂器的系列課程之外,增加了音樂治療、數位音樂、音樂戲劇、劇場實務、電影配樂、流行音樂、爵士音樂,以及跨領域表演技巧等符合社會需求的課程。碩士班則在原有的「演奏組」與「台灣音樂組」之外,新設「應用音樂與音樂工程組」,透過「音樂與健康」、「音樂與科技」,以及「音樂與健康科技」、「音樂、科技與健康」等跨域之研究、教學與產學合作,提升競爭力。近年來特別重視聘請知名的國外大師進行短期授課以及舉辦音樂會、國際交流的「大師班」課程,以及針對管弦樂團、管樂團、弦樂團、合唱團、直笛團、文藝復興木笛樂團、國樂團等各組樂器開設樂團課。
圖三:音教系/音樂系館
藝術學院學士班與科技藝術研究所是合校後因應國際藝術發展的趨勢而成立的,目的在於培育科技結合藝術,以及科技藝術跨域之專業創作與研究人才。院學士班課程以當代數位美學與數位藝術為基礎,發展互動藝術、電腦動畫、電腦音樂、聲音藝術、數位表演、混合藝術、網路社群、創客藝術、仿生藝術、生物藝術、人工生命等等領域課程。科技藝術研究所的課程則以「數位美學」、「科技文化導論」、「創作實踐方法」、「研究理論與方法」與「科技文化導論」等課程為基礎,再以「虛擬藝術與美學」、「虛擬身體之建構」、「意識副本之建構」、「生物藝術與科學進程」、「生物藝術與生物倫理」、「參數式造型設計」、「動力與衍生藝術裝置」、「人工生命與體現互動藝術」等課程為進階的專業課程,落實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學習。
在師資及設備方面,藝術與設計學系與音樂學系都因有「美勞教育」與「音樂教育」等師資培育的歷史背景,因而有相對應專長的師資以及設備。轉型及合校後,更因應研究型大學的定位,以及科技的發展與時代的趨勢,再度調整課程架構,透過新聘或合聘師資以因應教學所需,同時亦陸續增購設備,特別是數位媒體相關設備,以支援教學與研究。今後隨著AI時代的來臨,相信課程、師資,以及設備等,都會有適時的調整。
圖四 院學士班、科藝所
藝術學院的館舍,從早期美術師資科的一般教室、美術館(圖一),到美教系/藝設系館(圖二),音教系/音樂系館(圖三),合校後新增的院學士班、科藝所的暫時館舍(圖四),待校本部新建館舍(圖五)完成後,將集中成為完整的藝術學院大樓。
圖五:藝術學院大樓(https://www.nthu.edu.tw/future/content_m5)
撰稿: 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 蕭銘芚 2025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