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校友中心首頁 
【清華人故事館】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黃樹民:走出去,不要當井底之蛙!

【清華人故事館】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黃樹民:走出去,不要當井底之蛙!

審稿/陳千惠顧問 撰文/王珮瑄  中文23級 攝影/計通中心 胡文凱、夏上雅

【黃樹民小檔案】
學歷: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人類學系博士(1977)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人類學系碩士(1973)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學士(1967)

經歷: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所長
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研院院士

榮譽:
2015年總統科學獎得獎者

圖片

「走出去,不要當井底之蛙!」這是黃樹民院長給自己,也給清華學生們的一句話。

臉上掛著親切的笑容,身著輕便的套裝、涼鞋,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黃樹民,就像一位和藹的鄰家爺爺。而當他談起這幾十年在台灣、中國、美國的經歷,自信的談吐間可以看出他在學術領域熱忱、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對於自己、環境的堅持及期許。

圖片

與清華的緣分

黃樹民在到清華任職前,就與清華有著密切的接觸,清華人文社會學院創辦人李亦園院士,是黃樹民大學時期的恩師,師生關係親密。在美國攻讀博士期間只要黃樹民有空回國,李亦園院士都會邀他到清華走走看看,所以清華對黃樹民來說並不陌生。

在1991年到1992年間,黃樹民受李亦園院士的邀請到清華當客座教授,這是他第一次在清華任教,期間在劉兆玄校長的邀請下擔任社人所所長;2015年從中研院民族所卸任後,他又受到賀陳弘校長的邀請,擔任人類所所長,並於2018年擔任清華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走向人類學

不要害怕嘗試新的事物,黃樹民以自身的經歷訴說這個道理。一直以來對歷史很感興趣的黃樹民,高中聯考第一志願是台大歷史系,但最後錄取的是排在第二志願的考古人類學系。當時他覺得這兩個專業有很多相似之處,決定先到考古人類學系試試看適不適合自己。

「研究人類學過程很有趣,可以從活的人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經過一年的學習,黃樹民發現比起做資料、文獻考證,人類體質、語言、文化的研究更加靈活有趣,也更吸引自己;雖然人類學的範圍很廣,但嘉義中埔出生的黃樹民,對從小生長的農村文化格外喜歡。接觸到李亦園院士在這方面的文化研究後,決定進入這個領域,而這一待,就是四十幾年。

圖片

學術研究當下

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讓自己進步的機會。黃樹民幾十年來跨越時間、空間等界線,勇於挑戰不同的研究計畫。1981年黃樹民參加中國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舉辦的國際研討會時,提出想到當地做研究的願景,並在1984年取得機會到廈門郊區的村子,研究人民公社的轉變,探討其恢復鄉鎮村的模式,隨後出版了一本聞名學術界的著作《林村的故事》;1987到1991年間,黃樹民提交企劃案,主動參與美國國家科學院和中國社科院的首次合作,到山東鄒平縣的馮家村,研究農村生產方式以及農村醫療體制的轉變,是為第一批美國官方派遣到中國研究此領域的學者;2002到2008年間,黃樹民前往泰國北部的雲南村,研究跨國移民和其後代認同需要面對的問題。中途也於2006年回到台灣,對台灣原住民的研究、政策做整體的回顧和評估。

不同研究和田野調查豐富了黃樹民的生命。當談到其中印象深刻的經驗,黃樹民分享了兩則故事。在各國進行田調、採訪難免遇到語言不通的狀況。因為知道黃樹民是外地來的訪客,當地官員通常會刻意使用官方語言和他溝通。但深入村落,和村民直接交流時常常鬧出傳錯話的窘境,有一次黃樹民到山東,詢問當地村民手機號碼以便聯絡時,卻聽不懂村民口中:「樂樂邀洞拐」是什麼意思。

此外,黃樹民在1973年到台中大甲進行田野調查,正逢石油危機,各國面臨物資短缺。當地自行車廠的工人工時、工資大幅也被縮減。有三個員工找到黃樹民,希望他能幫忙和美國籍的廠長溝通,達成訴求。而黃樹民僅委婉的回答:「我很願意幫你們的忙,但你們三個是代表全體員工嗎?如果並不能代表全體員工的訴求,那我不應該代替你們出面」,因此最後沒有參與干涉工人與廠商之間的糾紛。

黃樹民點出,這樣兩難的處境在田野調查中常常出現,屬於研究倫理的範疇。現在學術界對此有兩派聲音,有的人類學者認為適當的幫助當地人民是沒有問題的,也有人類學者認為研究人員不應該介入當地人的生活。而黃樹民認為這個議題在不同的情況下,要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根據當下的狀況來衡量自己該做什麼,要仔細考量自己的分寸、尺度應該到哪裡才是對的。

圖片

跨領域的嘗試

「走出去,不要當井底之蛙!這是在你們這一代一定要做到的一件事。」黃樹民提起自己分別在美國、中國、台灣教書所觀察到的教育環境,美國大學生高中之後就脫離了父母的幫助,培養出他們獨立的性格;中國大學生競爭程度高,父母通常扮演供應者的角色,源源不絕提供各種資源,學生只需要積極面對學業和與同儕、教授之間的人際關係,但他們所受到的限制也相對較多;而台灣大學生介於兩者之間,有家庭的幫助和自由開放的環境,可在獨立性和積極性表現的不如上述兩國。

面對這樣的現象,黃樹民把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結合觀察的現象給出建議,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原則,也是對清華學生的期許。孩子們可以試著把視野放寬,把握機會到不同領域看看,他以當前人文社會學院來舉例,這裡專業學門很多,人才也俯拾即是,在極佳的可塑性之下,若能結合不同領域發展新的方向、研究不同的議題,勢必能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而新世代學生們能獲得的資源有很多,校內不同系所開設的講座、校外不同機構舉辦的活動,都是學生們可以充實自我的媒介,千萬不要害怕跨出舒適圈,不要害怕嘗試新的事物,相反的要主動把握這些難得的機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有所進步、成長。

圖片
黃樹民院長(左二)與筆者王珮瑄(右二)及採訪團隊合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