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人故事館】IBM資深數據科學家江丕仁:提前準備才能避免淘汰
【清華人故事館】IBM資深數據科學家江丕仁:提前準備才能避免淘汰
撰文/鄭奕智 攝影/羅韶奇 審稿/陳千惠
【江丕仁小檔案】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核工系(1982學1984碩)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核子工程博士(1991)
現職
Pion Technology創辦人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
經歷
Senior Data Scientist, IBM Global Business Service
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 (DLNA)技術標準專案主席
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
思科系統公司
|
![]() |
江丕仁博士(Ryan Chiang)1982年畢業於台灣清華大學,遠赴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攻讀博士,並於1991年學位。在歷經飛利浦(Philips)、思科(Cisco)等著名公司擔任軟體研發管理職後,於2011年離開思科,在亞特蘭大創立了Pion Technology。從原先核工的領域,一腳踏入IT產業,在美國快速變遷的業界中,江博士深深體會到穩定工作的時代已過,未來將是個終身學習方能不被科技浪潮給淹沒的世界。
產業快速變動 提前準備才能避免淘汰
1982年,江丕仁從清大核工系畢業,完成碩士學位並且服完兵役後,他選擇前往美國繼續攻讀博士。江博士說:「其實我是有點後悔的,因為當初選擇去賓州唯一的原因就是有獎學金,才選擇放棄MIT不就讀。但後來發現,多半人就讀MIT在半年後都能拿到獎學金,可惜為時已晚。」1991年畢業,江博士剛好遇到美國經濟蕭條,許多就讀博士的朋友都因為找不到工作而選擇回台灣。「我很幸運有機會留在賓州繼續博士後研究,但柯林頓上任時砍了許多國防經費,我博士後研究的經費沒有著落,只好選擇回到台灣工作。」也正是那時,江丕仁開始發現核工似乎不是那麼容易找到工作,於是選擇往資訊工程發展,也才加入飛利浦開始他未來數年的生活。綜觀江博士過去的職涯,他發現在動盪的產業中保有自己的價值是很重要的事情。70、80年代,美國平均每位工程師只換過兩間公司。到了20世紀,更換過十間公司也已經不是太讓人驚訝的數字了。所以,如何用自己的知識去對未來的世界做準備,是當前工程師重要的課題。
經驗的價值 未來將逐漸降低
在進入飛利浦一年後,江丕仁透過公司內部的轉調再次有了到美國工作的機會。矽谷工作一陣子後,江博士取得綠卡便決定離開原本的公司,加入一間新創公司。原先公司已經準備要上市、櫃,卻不巧遇到了金融海嘯而暫緩計畫。幾年後,思科系統正式買下公司,江博士也在新環境將一個七、八人的小團隊帶到六十幾人的規模。2011年,思科提供一個提早退休的方案,非常優渥的條件讓江丕仁決定離開了公司,開始自己的事業。雖然早在2011年就開了公司,但直到四、五年前,江丕仁預見大數據的發展後,決定朝向數據科學的領域經營公司。江博士說:「在數據科學上,很多的內容上我們其實是與年輕一輩一起學習的。當前的世代,資深工程師經驗的價值因為搜尋引擎的出現而降低,過往需要詢問的事情往往能透過網路獲得答案。」對於這些工程師來說,仰賴過去的經驗所帶來便利的時代已過去。經驗甜美的果實,使其難以轉換跑道,也就難以保持寬廣的心胸學習新知識。
玉山科技 連接科技人與投資者
去年(2016)年底,在玉山科技的理事改選中,江丕仁獲選為美東南玉山新任理事長。「玉山科技協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其核心價值是提供適當的平台連接科技人、投資者,透過科技的發展讓台灣變得更美好。」世界各地,每個地區的玉山科技協會有各自不同的風氣。美西的加州因為高科技產業、創投風氣的盛行,使得他們像是天使投資人。「而美東南玉山科技,當地科技業雖然沒有美西灣區那麼盛行,但純樸的民風使得致力於傳承,將手上資源分享給台灣移民第二代,讓這些年輕人可以開創他們的事業。」江博士表示。
數據的取得 仰賴政府的幫忙
江丕仁強調:包括他在內的很多專家,都認為大數據就是下次的工業革命。「Alpha Go打敗世界棋王象徵人工智慧的興起,其實背後是眾多技術的成熟所導引出的突破,這已經是世界的趨勢。」因應大數據的興起,Pion Technology近年來轉型致力於大數據應用的研發和諮詢服務。江丕仁於2013和2014年在擔任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 (DLNA)技術標準專案主席期間,兩度獲得DLNA傑出貢獻獎。也在2013年和思科早期工作的團隊一同獲得2012艾美工程技術獎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Emmy Award)。近年,江丕仁擔任IBM Global Business Service的資深數據科學家(Senior Data Scientist),與Pion Technology共同研究大數據市場。
數據科學的盛行,引領出三個職業的誕生,分別是數據科學家、數據分析師和數據工程師。相較於前兩者的光鮮亮麗,80%的工作是來自於數據工程師的努力,透過將實驗數據處理成可供分析的資料,才有往後繼續研究、預測未來的機會。然而,不論哪個產業,政府的扶植都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市場較小的台灣,政府鼎力支持才有機會使產業興起。在數據科學中,資料的數量就是競爭力的差異。以google為例,其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大量的數據供於分析。而台灣相較之下寬鬆的立法標準,江博士認為會是台灣發展大數據的優勢。
情繫清華一生 科技來自人性
畢業這麼久,江丕仁最懷念是大學時班上同學的友情。「跟其他班不一樣,我們班對於名次看得比較淡,大家很常一起踢足球、打籃球。畢業後,班上多數人去當兵,在入伍訓練結束,班上同學相約一起回清大踢足球,來了30幾個人,這個記錄大概無人能破吧?」直至今日,通訊軟體的興起對於同學感情的維繫起了很大的忙。江博士也開玩笑的說,LINE群組上的紅色數字沒有歸零過的機會。然而,即使現在科技如此發達,科技的興起卻始終來自於人性。「不要擔心會被機器取代,要學習與機器相處才能夠真正改善我們的生活。」江博士笑著說。
![](/var/file/346/1346/img/2470/S__8855787.jpg)
![](/var/file/346/1346/img/2470/19455455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