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人故事館】亞洲金融界最佳CEO黃男州:內心要有源源不斷的熱情
撰文/陳千惠、沈芸巧 攝影/龔昭元 影片/曾翊華
【黃男州小檔案】 |
從理工轉到金融,黃男州回顧他的人生歲月:「內心要有源源不斷的熱情,才會讓你願意一直做下去!」熱情的產生源自於傾聽自己,對他來說,大學生活正是開啟他了解自己的黃金歲月。
「最高的山,要做最好的銀行,最美的山,要做最愛的銀行。」近年來,玉山銀行盯緊世界的脈動,在不斷發展金融科技的同時,也積極佈局海外。2016年,玉山銀行除了一口氣在《The Banker》、《The Asset》、《Asiamoney》,三家國際雜誌的評比中,得到「台灣最佳銀行」的肯定,更蟬聯Gartner「亞太區最佳數位金融大獎」,成為亞洲金融業唯一。
同時獲得「亞洲最佳執行長」的玉山金控兼玉山銀行總經理、清華大學傑出校友黃男州,不只是亞洲金融業唯一的最佳CEO得主,他更是台灣第一位獲獎的CEO。「這個獎是頒給玉山人的,我只是代表玉山來接受這個獎。」黃男州謙虛的說。
觀察自己喜歡什麼
上大學之前,黃男州只懂得把升學當成目標,在「優秀的人就去當醫生、讀理工」的社會氛圍之下,進到了清大動機就讀。黃男州說,上大學後的身心較為成熟,也因接觸世界的面向變得多元,所以開始會試著觀察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弟弟你很聰明,從小功課也都非常好,可是卻從來沒看過你把機器拆開再重組。家裡的燈泡壞了,你也不會去修。看樣子你讀理工讀機械,好像並沒那麼切合你的喜歡。」從清大動機系畢業,準備踏出人生下一步的黃男州,聽到姊姊這樣一說,再次問問自己:「我對機械不是不喜歡,我可以讀,但那個熱情的程度,沒有辦法讓我到廢寢忘食。」黃男州得到了這個答案。
「內在最真誠的聲音會告訴你,你真正喜歡的是什麼,什麼東西會讓你有熱情,什麼東西會讓你燃燒自己!」黃男州決定利用兩年的時間,到美國紐約讀MBA學位。他對未來並沒有很篤定,但當時的他告訴自己:「就算我最後還是要走理工的路,這兩年對我來說也會是很棒的訓練。」
拿出理工精神突破瓶頸
投入到MBA的學習後,黃男州發現自己越來越樂在其中。起初因為沒接觸過商業、經濟、管理領域的知識,所以第一學期過得很辛苦,但他後來發現,只要拿出「理工精神」,在學習當中把很多東西「定義清楚」,瓶頸就會一一突破。「往往我們都是對事物的定義與本質了解得不夠深入,才會在那些變化當中產生許多迷惘。」黃男州補充。
1992年,黃男州從美國回到台灣,當時台灣金融業正邁向自由化發展,政府開放民營銀行成立。從小就對「數字」相當敏銳,對「組織變化」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很有興趣的黃男州,於是選擇進入了金融業。如今他已陪伴玉山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但是他微笑著說:「我並不是一開始就篤定,要一輩子在金融業。」
職場三階段:工作、事業、志業
「我們需要在不同的階段裡,重新定義自己對於工作的詮釋。」黃男州說,對於工作的詮釋,他提供了三階段的標準:「挑戰性的有無」、「熱情的持續性」、「對社會有無貢獻」,這也是他職涯中的三階段。也正是這三階段的淬鍊,讓他能夠攀上高峰。
初入職場,黃男州會問自己:「它有挑戰嗎?它會讓我成長、讓我學習嗎?」直到3、5年後,這份工作變成了「事業」,問自己的問題就會更深:「我對這份工作有源源不斷的熱情嗎?工作對我有什麼意義?」持續保持熱情後,事業最終將昇華成一種「志業」,而那時就要開始思考「我對服務的人、對社會有貢獻嗎?」
黃男州建議進入職場之前,除了簡單傾聽親朋好友的聲音,更要好好聽聽自己的聲音。他說我們總是觀察萬物、觀察別人,忘記觀察自己。「觀察自己,需要多用一份心,因為我們總以為自己最了解自己!」這與希臘哲言「認識你自己」一樣,因為「內心要有源源不斷的熱情,才會讓你願意一直做下去!」
生活平衡讓你面對壓力
工作之外,黃男州重視生活的平衡:「工作」、「家庭」、「興趣」缺一不可。他說,工作上的熱情之所以能夠持續燃燒,是因為「有一個完整的平衡。」維持家庭、工作與興趣的平衡關係,生活中就能有源源不絕的熱情。「等我完成這件事情,我一定會更高興。」面對工作上的壓力,黃男州總會用自己的方式將壓力轉為助力,先賦予那件工作一個意義,自己才有動力繼續做下去。
除了將壓力轉為助力,黃男州平常還會藉由打桌球、運動與閱讀,讓自己從工作情境中抽離。「我曾帶著公司30位同仁,用十天腳踏車環島,拜訪各個玉山分行呢!」有人可能會疑惑「工作那麼累了,怎麼還有體力打桌球、閱讀甚至環島?」對黃男州來說,「做不一樣的事情」就轉換了情境,就是一種休息。
家庭、閱讀與運動的習慣,都是生活中支持的力量。「當這些生活的面向可以平衡的時候,工作的壓力就只會停在某一個程度了。」黃男州微笑著說。
思言社打開對人文關懷的窗
平衡的生活源自大學養成的習慣,「我的大學生活是三分之一的學業,三分之一的社團,三分之一讀自己喜歡的書。」當年剛進清大的黃男州,在打完一場新生盃辯論後,受到85級學長的鼓勵,加入了思言社。在清大四年的生活中,社團歲月給了他很大的能量與養分。
「清大以理工為主,那時我們在人文方面的歷練是比較少的。」黃男州說,辯論所關心的是「社會」,當時的議題包含死刑存廢、大學高學費、高速公路是否需收費等,在準備辯論比賽與進行訓練時,大量閱讀有關辯論議題的書籍,了解了經濟、制度、財稅與人文的知識。
「準備辯論必須包含正、反兩方,」他指出辯論提供了一種「全然的觀點,並於不同立場之間「換位思考。」在各方互相提問之下,自己進而完整了對於議題的認知。辯論帶給他的訓練與對議題的關懷,幫他打開了一扇極為重要的窗:「我會選擇換跑道、讀MBA,跟這一段社團經歷很有關係。」
母校是更新自己的本源
「我一直認為大學是人生的黃金歲月!」黃男州有許多的習慣,都是自大學就培養起來。他認為要「廣泛的學習」才能面對競爭,不要被自己的「本科」或「本業」所綑綁,因為很多的競爭,都是一種「跨業學習」與「觸類旁通」。
畢業後的黃男州,仍時常回到清華校園與老朋友敘舊,看看校園、看看桌球隊的學弟妹。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源!」對於清華人來說,清華園就是一個本源。當自己不斷衝刺往前的時候,偶爾回頭看一下自己的成長歷程,他認為這不只是一種念舊,而是在追本溯源中,「尋找更新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