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校友中心首頁 
【清華人故事館】藝術學院院長許素朱:主動探索 才有收穫

【清華人故事館】藝術學院院長許素朱:主動探索 才有收穫

撰文/倪郁婷(特教22B)  審稿/校友服務中心
 
【許素朱小檔案】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博士          
大同工學院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學士
經歷:
台灣人機互動學會創會副理事長(2018-2020)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院長(2013-2016)
台灣科技藝術學會創會會長(2013-2015)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動畫系主任(2013-2014)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1999-2004,2005-2009)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創所所長(2001-2004)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Media Lab客座研究(1995-1996)
現職: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台灣科技藝術學會董事
李國鼎KT科技藝術獎(互動科技藝術)評審召集人

教育部第七屆藝術教育推動會委員

吳林茂

 


「理工界少了我一個科技人不會怎樣,但若是藝術環境多我一個科技人,也許我可以做些什麼。」許素朱院長抱著這樣的理想投身藝術領域,2017年,在清華和新竹教育大學合校時,她以校友的身分回母校擔任藝術學院院長。

畫遍海報的梅竹英雄

外號「小牛」的許素朱回憶起自己大學時期的往事,那時沒有數位工具的年代,她畫遍學校各個社團的海報,更負責了四年梅竹賽的海報與宣傳企劃。

許素朱從包包裡拿出一個泛黃的獎牌,「這是梅竹獎牌,頒發給四年都擔任梅竹比賽的選手或幹部。」而她卻是因為畫了四年的梅竹賽海報獲此殊榮。「當時只要當天梅竹賽輸了,一個晚上就要趕快把大字報弄出來,向同學們精神喊話。」許素朱一邊說一邊臉上露出充滿回憶與喜悅的神情。

身為一個理工人,卻渴望藝術。當時清大圖書館的雄獅美術雜誌就是她汲取藝術養分的管道。許素朱笑道:「那時候打工就是為了能存錢買一期雄獅美術。如果哪一天地震來的時候,我第一個拿的一定是雄獅美術。」

主動探索尋求資源

在清華就讀時,許素朱同時也在新竹各個畫稿公司兼職,甚至還跑去台北的動畫公司打工,她笑稱當時的自己簡直「不務正業」。到了寒暑假,就把打工的錢拿去買機票,飛去MIT Media Lab(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以前不像現今資訊流通快速,買機票也不像現在方便,寫一封信到海外可能要等幾個月才有回覆。因為想一窺當時研究創新跨域科技最先進的實驗室,許素朱寫了一封信告訴MIT Media Lab,等對方回信太久了,索性背了包背搭飛機直接衝過去。

這個看似冒險的行動,除了滿足她的學習與探索,也培養後來走向科技與藝術結合的能力。「當時不會有人主動給你資源,只有自己主動去探索與聯繫,才可能有所突破。生命的機會,掌握在自己手裡。」許素朱說。

圖片

許素朱經常到各地自助旅遊。(照片由許素朱提供)

與清華深厚的緣份

談起與清華的緣分,大學和博士都是在清華就讀的許素朱難掩臉上激動的表情,「清華對我影響很大。你們一定很難想像,我回來任教時,看到相思湖會掉眼淚,唱校歌的時候也是一邊唱一邊掉淚。」她眼眶泛著淚回憶著。

清華塑造了她的生命價值觀,提供一個讓她認識自己、尋求自我的地方。許素朱回憶大學時候,她花很多時間探尋生命的意義,因探尋不到答案而變得不快樂。在大一下時,在學校看到一張東非難民的照片,這些難民骨瘦如材,想想自己有東西吃有衣服穿都不快樂,那這些一無所有的難民呢?他們的生命意義又是什麼?於是她堅持十年不吹電風扇,打工存錢去東非洲親睹難民。在那個沒有網路沒有很多邦交的年代,只能靠自己完成夢想。她單槍匹馬、千辛萬苦在東非拜訪了許多難民營以及國際救難單位,在烏干達經歷孽疾的威脅、在衣索匹亞親睹了Mother Teresa病患收容所的種種苦難、在索馬利亞經歷了內戰動盪…,這些經歷讓她重新省思生命的意義。

當生命歷程與清華交會時,也常帶給許素朱不同的反思。在迷茫的學生時代,許素朱苦苦找尋著自我與生命的意義。就讀博士班時,她認識了忘年之交「台灣原子科學之父」孫觀漢教授,從孫教授的一言一行中發現,他從不關心自我,卻時時刻刻掛念著大我問題,如整個台灣社會與民主進步。這影響了許素朱以「俠女」作為自己畢生的志向,「俠女最好是不屬於任何一個單位,自由自在寬廣沒有壓力,而幫助任何人,不求任何回報。」她說:「只要世界能因你的存在而變好一點點,那生命就有意義了。」

讓藝術到處串門子 跨域合作不缺席

合校後,藝術學院是全校最小、最年輕的一個學院。學院各系都種使命感-往前衝卓越。2019年「新一代設計展」入圍的59件作品中,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的作品就佔了10件;2021年,法國拉瓦勒虛擬實境展(Laval Virtual)所舉辦的國際數位藝術節,清大華成為亞洲唯一受邀參展的大學。由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以及跨院碩博班「科技藝術組」總共20位學生15件作品參展,同年音樂系也爭取到在高雄衛武營國際音樂殿堂舉辦校慶音樂會,藝術學院師生陸續在國內外舞台嶄露頭角。

除了在自身領域辛勤耕耘外,「清華3.0」時代更強調跨領域學習的重要,許素朱帶領藝術學院和其他學院合作,包含藝術學院與天文所合作「宇宙的漣漪-天文科普藝術節」;電資學院黃能富院長和藝設系蕭銘芚主任合作以琉璃玻璃創作的發光豆芽菜,呈現物聯網所蒐集的環境資訊。另外,音樂系張芳宇主任也與電資學院、外語系合作多次的大型音樂舞台劇;音樂系蘇郁惠教授和動機系丁川康教授合作,研究AI音樂以及人工自動譜曲;清大科技藝術研究中心在2020印象清華科普藝術節,以「有A的STEAM」為主題,也將展覽成果和教育學院STEAM專班分享,共同研發課程。

許素朱期待,透過清華大學在新竹的影響力,未來的風城不僅是科技重鎮,也能成為人文藝術重鎮。

圖片

許素朱院長(右二)與筆者倪郁婷(左一)及採訪團隊合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