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人故事館】 工學院院長賴志煌:選擇了就不後悔
撰稿/計財23B 顏孟杰 審稿/陳千惠顧問 攝影/計通中心 胡文凱、夏上雅
【賴志煌小檔案】
經歷: 榮譽: |
結緣清華,自由清華
談到和清華的淵源,賴志煌院長自豪地說:「我念材料,老婆是經濟系,兩位孩子分別念化工和工業工程,家裡有八張清華的畢業證書。我想我和清華應該頗有關係。」回憶起在清華念書的時光,參加寫作協會的他覺得校園缺少了文藝氣息,所以興致沖沖地想和竹教大(當年為新竹師專)合辦文藝營,想法卻被學長潑了冷水,最後只找到一位社團學妹願意幫忙。賴志煌回憶第一次開會,他說:「我們約的那天非常地冷,我原本以為她不會出現了,沒想到我到的時候,她已經在那邊等我了。結果辦著辦著,學妹就成了現在的老婆。」談到清華最大特色,賴志煌認為是民主的校風。那時動員戡亂快結束,社會氛圍保守,而寫作協會想邀請黨外作家來學校演講,這對一般大專院校來說,是不敢觸碰的界線,沒想到清華竟然同意了這一次活動。身為清華人十八期主編的他,把當天的演講內容放入刊物,然而警備總部說那篇文章撕掉才能發刊,所以清華人十八期其實缺少了五頁精華,也因為如此,賴志煌認為十八期清華人是清華民主精神的展現。
留美名校的啟發和蛻變
史丹佛大學對賴志煌也有深厚的影響,同儕間的視野放得很遠,大家的目標是論文要上《Nature》、《Science》、是如何運用研究來創業;教授們同樣非常重視把研究成果轉化成實際的應用,所以教授成立新創公司是稀鬆平常的。賴志煌表示:「一群目標遠大、對學習負責的高手聚在一起,真的會激發你意想不到的潛能。」,整個學校的氛圍渲染學術研究和產業應用,然而能將學術研究落實在產業界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這也是為什麼賴志煌院長和業界密切地互動,有許多傑出的產學合作計畫。賴志煌表示相較於當時,這個世代比較沒有出國留學的氛圍,他認為是因為不同世代背景造成的差異,即使如此,他仍然鼓勵學生勇於跨出舒適圈,到不同的國度探索並精進自我。若是論研究室設備,他有很大信心台灣不會比較差,但名校的氛圍是國內難以營造的,頂尖同學們的視野高度、不同文化價值觀的衝擊和高度競爭的潛能激發都是難能可貴的留學經驗。
任教清華是我最好的選擇
論及為何當初選擇回到清華教書,而不是留在矽谷繼續工作,賴志煌說:「就是做你想做的事,我喜歡站在台上,把一件事情講到大家都聽得懂。在大三那年我就已經知道,如果清華願意給我offer,那就是我最好的選擇。」,所以當電話通知他你只有三十秒的時間考慮,賴志煌便堅定地一口答應,放棄矽谷高薪,返台奉獻清華。
但他並非馬上回來教書,由於手上仍有正在進行的計畫,賴志煌請求系上給他一個學期的時間,讓他把該做的完成,當然系上也答應了。就在這半年期間,正好懷了第二個孩子,若再待三個月,孩子便有美國國籍,但他仍照約定時間回到清華,他表示:「這就是我的承諾,系上已經很好給了我半年,沒有理由違背我的承諾。」
賴志煌做了很多違背常理的決定,因為對指導教授個人的喜好,而選較冷門的博士研究題目;因為喜愛教書而辭掉矽谷工作;因為信守承諾而放棄孩子的美國國籍。關於選擇,他分享:「你做了選擇,就把它真的當作是best choice去走,那你就永遠不會後悔,不用去想如果重新會怎麼樣,因為人生是不會重來的。」
樹人精神,涵養蓬勃
談到工學院的現況,賴志煌認為,目前工學院最大的困境是面臨退休潮,少了資深優秀的教授,勢必需要把優秀人才延攬進清華,維持學校競爭力,但由於年金改革,教授退休金少了許多,使得原先薪資就已不如他國頂尖大學的台灣更難留住人才,離台灣不遠的香港、新加玻反倒更有吸引力。
一間大學若沒有優秀教授引領,其他硬體設備也只是枉然,因此賴志煌院長創立了樹人基金,提供獎勵金給新進教授,為的是希望年輕有為的人才留在清華服務,於是賴志煌開始了募資之旅。第一個募資對象便是他的同班同學,吃完一頓飯,賴院長便募到了超過原先設定目標的一半,他也贈送清華校友紀念杯給同學們以示感謝。到目前為止,由於校友與企業的大力贊助,樹人基金已募集超過設定的目標,並達一千多萬的捐款。
賴志煌也以當院長的經驗提醒同學:「輪到你站出來的時候,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就對了。想想如何運用相關的資源,做一些對整體有幫助的事,我想這也是清華大學的精神之一。」
賴志煌院長(右二)與採訪團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