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人故事館】擁抱變革,堅守專業:Cadence 台灣區總經理宋栢安的 AI 時代管理哲學
對電子產業的學子而言,「益華電腦」(Cadence)這家擁有全球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EDA tool)市場30% 市佔率的科技巨擘,無疑是耳熟能詳的名字。而帶領 Cadence 在台灣穩步發展的關鍵人物——宋栢安,至今已走過九年管理之路。談笑之間,他關注的仍是人才培育與產業未來。或許正是這種積極負責、全心投入的工作態度,使他肩負起推動台灣業務的重任。而支撐他深耕半導體產業逾 20 年的點滴,早在清華求學時期便悄然萌芽。
專訪:呂明諺主任、蘇采宜(電機25級)、協訪:賴亭伊(經濟26級)、撰文:蘇采宜(電機25級)、校稿:校友中心、攝影:呂晉緯(材料22級)
學術啟發與全人培養
踏入職場後,宋柏安仍不時想起在清華求學的點滴,而回顧學、碩六年生涯,腦海中最先浮現的,是那些充滿教學熱忱的教授們。他以「200% 的認真與教學熱忱」來形容教他數學的呂忠津教授。當年,初學線性代數時湧現的困惑,促使他鼓起勇氣跑去向老師請教,沒想到教授竟排開時間,花了一整個下午耐心解釋,幫助他釐清觀念,這份用心與關懷使他至今記憶猶新。而他的導師祁忠勇教授,不僅在專業領域悉心指導,更以身作則,傳遞人生態度與價值觀。「清大老師教的不只是知識,還有對學術的熱愛與對學生的關懷。」宋栢安如此形容。
除了學術上的滋養,清華的自由校風也讓他積極探索多元領域。其中,擔任攝影社社長的經歷,意外成為他馳騁職場的重要養分。由於學校資源有限,當時作為社長的他想順利推動社團活動,勢必得面對諸多挑戰,於是宋栢安開始嘗試凝聚同儕共識,並爭取學長姐與師長的支持。過程中,他不斷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協調團隊,無形之中奠定了紮實的協作經驗與領導能力,而這些寶貴的技能唯有放下課本、走出教室才能獲得。
▲ 宋栢安校友(左二)分享他在清華的求學歷程及豐富的職涯經歷。
關上新創大門,卻開啟通往 Cadence 的窗
將教授們的專業精神內化於心,社團協作經驗轉化為管理智慧,宋栢安在半導體產業已然走過二十年頭。談起其中最具挑戰的經歷,他提到了參與新創公司的日子。當時,他作為擎展科技執行副總裁,成功替公司組建團隊、募集資金。好不容易克服重重困難推出產品,最終公司卻受制於經濟環境,不得不結束營運。身為領導者,他肩負著整個團隊的生計,如何協助員工找到下一份工作,成為他最大壓力來源。
公司關了,然後呢?新創公司的結束,雖然對於宋栢安而言打擊並不小,卻意外成為重要轉折點,促使他開啟職涯新篇章。他的現任主管,時任擎展科技董事會成員,因為欣賞他在困境中展現的冷靜與責任感,進而邀請他擔任 Cadence 台灣區總經理。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宋栢安體悟到,挫折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從失敗中汲取經驗,繼續向前邁進。
▲ 宋栢安現任 Cadence 台灣區總經理。
行動、思辨,無懼 AI
工作之餘,宋栢安亦積極拉近產學距離,除了擔任清華企業家協會會長外,他也以企業導師的身份給予學弟妹最直接的幫助。他鼓勵學子們先起而行,再從試驗中逐步修正方向:「想跟能是兩件事情,但如果連想都不敢,那就注定無法成功。」
在與學生的對談中,「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部分工作?」這個問題屢屢被提及。而面對 AI 崛起所帶來的產業變革,宋栢安的見解更具前瞻性:「AI 發展已經是既定趨勢,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因應潮流,學習如何『問對問題』並判斷 AI 提供的答案是否合理。」以電路設計而言,單憑生成式 AI 或許足以設計出基本的乘法器,但如何評估效能,並進一步優化電路,仍需仰賴人類的專業知識與判斷。因此,他強調,無論理工或文科背景,學生都應深化專業領域知識、培養邏輯思維。只要具備清晰表達與獨立思辨能力,就能無懼未來挑戰,在 AI 世代立足。
宋栢安小檔案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學士、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碩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碩士。現任益華電腦台灣區總經理、清華企業家協會會長、清大電機系甲組導師,曾任索尼電子協理、擎展科技執行副總裁、啟碁科技協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