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校友中心首頁 
【清華人故事館 】竹師教育學院院長林紀慧:專注思考 穩妥的不悔人生

【清華人故事館 】竹師教育學院院長林紀慧:專注思考 穩妥的不悔人生

審稿/陳千惠顧問 採訪、撰文/林洸羽 幼教系23B 攝影/計通中心 胡文凱

【林紀慧小檔案】
學歷: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學科技哲學博士(1988-1993)

美國喬治亞大學教學科技碩士(1987-1988)

經歷:
國立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專任教師(2016-)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院長、師資培育中心主任(2016-)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副校長(2011-2016)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專任教師(1995-2016)

 

初次見到林紀慧院長,院長正與旁人聊起她在新加坡被誤認成蔡英文的經驗。已步入花甲的林院長,總是用親切的微笑回答每一個問題,在教育領域耕耘多年,一身歷練的她,眼中閃動著對教育的熱情。

長路漫漫,獨到的「過了」哲學

來自宜蘭的林紀慧院長,從小立志成為一名教師,大學就讀中文系的她熱愛戲劇,畢業後,先是到電視台擔任綜藝節目的編劇並撰寫過一檔閩南語連續劇,後來輾轉到台中私立青年高中任教。對戲劇和教育充滿熱情的她這樣說:「做為一個老師,我覺得『戲劇表演』的素養與能力也很重要,因為它能培養人敏感的觀察力,也會讓人比較具有同理心。」

在高中任教的期間,林紀慧看見了學生的種種問題,她想試著解決,卻又感到無能為力,所以想要繼續進修,於是毅然決然地從高中辭職,選擇了能在一年拿到碩士學位的喬治亞大學繼續深造。

27歲這年,林紀慧第一次踏上美國的土地,一年後,獲得學習科技碩士學位的她,繼續前往德州大學的奧斯汀校區攻讀博士,沒想到初到奧斯汀的第一個感恩節前夕,住處就遭遇祝融之災,談起這段經歷,林紀慧表示當年確實很不容易,「但也是過啦!」她如此總結,而「過了」也正是林紀慧在採訪中屢次展現的人生哲學,也許正是這份灑脫,使她能不停地在教育路上奔跑,儘管長路漫漫,仍能繼續穩穩地走下去。

卓育菁莪 和學生們的故事

聊起在教學生涯碰過的學生,林紀慧先是提到了當年在高中任教的帶班經驗,對學生,她總是視如己出,當年的高中班級,到現在還有一個LINE群組維持著聯繫。接著,林紀慧聊起了以前在文化大學任教時,也是當了一年的班導師,離開文大後,這群孩子竟然共騎了16部機車,從華岡一路騎到新竹看她,讓她非常感動。

林紀慧很投入每個階段的老師的工作,對學生非常的用心,她甚至寫了一個Blog——我和我的學生們,記錄她與學生們互動的點滴。談起學生,林紀慧總有著最溫柔的口吻和最明朗的笑容,即使時過境遷,所有教過的孩子都是她心上最柔軟的一部分,「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人生跟自己的路。」林紀慧如此說道。在林紀慧的認知中,理想的學堂是需要師生的多方交流,如此才能創造課堂的深度跟成就學生的創意。

從竹教到清華的變革

林紀慧在1995年來到新竹教育大學任教,2011年就任新竹教育大學副校長。聊起與清華淵源,林紀慧表示由於先生是清華校友,從美國回台灣後,對清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全家陪先生看梅竹棒球賽。當然後來,接著的便是談了將近十年的合校案,直到2016年的合校成功,在眾人的努力下,「前所未有的學院」——林紀慧如此稱呼它,誕生了。如今的清華教育學院欣欣向榮,充滿潛力。

因為賀陳弘校長的邀請,林紀慧就任了竹師教育學院第一任院長一職,作為一位改變的見證者,林紀慧表示現在的學生確實很不一樣,「現在的學生自學能力都夠,學習資源也多。」林紀慧說,「老師在課堂上知識傳輸變得不那麼重要,所以要給你們(學生)什麼才是最有價值的?老師必須要好好思考。」她認為,對學生而言,如何鍛鍊自己的意志、如何思考跟實踐、好好地做在自己的意識之下選擇的事且能忍受辛苦,是很重要的人生課題。

未來的竹師教育學院

談到學院的未來願景,林紀慧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打造一個全台灣最好的教育學院!」林紀慧表示,在學院傳統的師資培育方向目標上,現在師培課程架構雖然強調學校端自主,但由於資格考試還是綁著基本學科,因此很難有改變的空間,但林紀慧認為這是急不得的,她說:「(改變)是有點慢的,但清華做得比其他學校好。」目前清華有最多「雙語師培」學生,更開辦了海外實習機會,讓學生能與國際接軌。

聊起對當今教育的看法,林紀慧認為現在的資訊是浮動的,因此,找一個真正喜歡的東西,並對它了解透徹,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是她對學生的期望,這也是人生很需要的深度與思考。林紀慧提到,自己在去年被診斷為淋巴癌第三期,治療期間,她閱讀了許多人智學經典,也嘗試將閱讀的領悟用繪畫與歌曲創作表達出來,沒想到病中的創作小曲意外地在華德福學校被傳唱,林紀慧說:「找一個東西深入去投入,沉浸在其中,所有的真善美都可以在裡面發現。」因此,人生一定要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專注思考、發揮創意的事,如此一來,就可以維持一個穩妥以及不悔的人生。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