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校友中心首頁 
我記憶中的千惠老師

我記憶中的千惠老師

撰文/楊子欣 外語21

圖片

翻找著過往的照片,遺憾發現居然沒有一張與千惠老師的單獨合照,才深刻發現原來「來不及」是如此令人惆悵懊悔。

今年十月二十六日在名人堂,蕭菊貞教授(經濟系 94級)帶領著千惠老師「媒體與社會」及「媒體與寫作」的助教群,與校友服務中心一同籌辦「與千惠老師說再見──名人堂追思會」,千惠老師的同事、朋友及學生一一訴說著回憶中的她,場面溫馨,令人動容。千惠老師任教數年,心裡想的、口裡說的都是清華,直到生命的盡頭,仍堅持教學到最後一刻。曾經與千惠老師共事的同仁評價她「勤敏任事,外圓內方」,在外凝聚校友,與同事相處融洽;對內注重原則,做事具條理有效率,此評價形容我認識的千惠老師,切實中肯。

photo
攝影/盧正信(材料系 07級)

「媒體與寫作」課程是我與老師最初的結緣,還記得那是我最崩潰的學期,每天睡眠不足壓力極大,就是在這麼狼狽的學期,我遇到了在清華影響我最深遠的師長──陳千惠老師,她不只在課業上給予我鼓勵,更成為我生活中的心靈支柱,讓在異地求學的我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我相信老師不僅對我如此,對待所有學生、每一堂課她都是如此用心且認真。

老師的課程每堂都有個分享的環節,讓學生上台介紹一本書、一齣好劇或任何想分享的生活經歷,不管多晚多忙,老師總會在課後留下,聆聽學生們的意見,樂意與同學們互相交流,並給予當天分享的學生回饋,告訴學生該如何改進。雖然大部分的同學在台上都略為生疏羞澀,對於訪問及新聞寫作也都是初學者,但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悉心教導、傾囊相授,年復一年地帶著熱情培育學生。

圖片

後來擔任「清華人故事館」的實習記者,跟著千惠老師實際採訪校友,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採訪技巧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從廣泛的訪問題綱、開場互動,到細節的服裝儀容、採訪位置都馬虎不得。老師最常反駁「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迷思,因為真正合格的記者能夠訓練自己一面提問,一面消化對方談話的旨意,同時又能把內容正確筆記;面對受訪者,有時要誘導對方,有時要判斷對方反應,還要盡可能把關鍵細節都問到,實屬不易。
 

圖片
專訪李芳遠校友(動機 90級),右三為筆者(著白色上衣者)。
 

而千惠老師不只如千手觀音,每隻手上的法器都具有特殊功能,將上述的事情處理到極佳。除此之外,她更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讓受訪者總是滔滔不絕,就算是初次見面也能如多年好友般暢談,曾經有一位校友偷偷跟我說:「你真的很幸運能跟著她到處採訪,她人緣超好的!」足以見得老師人格的獨特魅力。與老師的回憶太多了,不管是在台上侃侃而談、訪問時談笑風生,或是私底下溫柔如慈母般關心學生,都能感受到她是一位德才兼備、博學多聞並極具同理心的女子,是我希望自己到那個年紀時想成為的樣子。

最後,再次感念千惠老師這些年的教導,帶我走進寫作的領域,用盡一切心力把我當嫡傳弟子培養,開啟我人生中的重要篇章──清華人故事館,讓我從一位對撰寫專訪完全沒有頭緒的人,到可以獨當一面,領會何為字字珠璣;謝謝您不管我學業上或生活中有什麼困難,總是盡力協助我。雖然還有很多很多話想對您說,心中也有許多不捨及遺憾,只希望在天上的您能好好的,可以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為自己而活,我會帶著您給我的養分在文字創作上繼續努力!
 

圖片
專訪陳超乾校友(材料 82級),左一為筆者。

瀏覽數: